來源:博觀科技日期:2022-01-31 09:17:28
辭別2022,在一片賀歲聲中,我們迎來了2023年。
2023年,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和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新征程之年。展望2023年,新一輪技術革命不斷發展,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下一波浪潮,工業互聯網身攜其中,必將迎來更加全面更高質量的飛速發展。
2023年,如何在新的歷史機遇下抓住工業互聯網風口,實現千行百業的規模化應用?
01 面臨的挑戰與收獲的成果
在過去的 7 年里," 工業互聯網 " 不僅和當初的預想發生了一些變化,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第一," 互聯互通 " 里設備互聯只是一部分,需要連接所有信息。按照最初設想,智慧設備的互聯互通是 " 工業互聯網 " 最主要的一環,所以很多人把工業互聯網也狹義的看成 " 工業物聯網 "。隨著業務的開展,慢慢的從 " 設備互聯 " 演變到車間 " 人機料法環 " 的互聯互通,以支撐 " 人員安全與效能管理 "、" 工藝優化 "、" 能耗分析與優化 " 等業務。
但這仍不足夠,時至今日,這張網不僅連接設備級和車間級的信息,企業級和集團層面的業務信息也需要被連接,這就是 " 打通數據孤島 ",隨之而來的是 " 大數據平臺 "、" 可視化工具 " 等產品也加入到這個市場,從 " 設備上云 " 到 " 業務上云 ",從 " 設備遠程監控 " 到 " 企業管理數字化 ",從 " 設備數字孿生 " 到 " 經營管理數字孿生 ",從 " 設備建模 " 到 " 業務建模 " 。
很多主流供應商也重塑市場定位與服務邊界,由 " 工業互聯網 " 邁向 " 數字化轉型 " 市場。行業也從工業到電商、金融、醫療、政府、公共設施等行業轉變。
第二," 工業互聯網 " 并沒有發揮 " 互聯網 " 的邊際效應,形成爆發式增長。" 互聯網 +" 賦能了各個行業," 過江猛龍 " 般席卷了 C 端市場,但是到了 B 端市場,尤其是工業市場,過江猛龍也得盤著了。我們還是靠銷售在線下一個客戶一個客戶的 " 掃街 ",每個供應商都有一支龐大的交付團隊,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交付。整個商業模式很重,沒有發揮互聯網的輕盈。
第三," 客戶價值 " 仍舊難以量化。在完成了基本的設備互通互聯之后,已經不滿足于只看一下開工率、OEE、能耗等基本信息。更希望通過工業互聯網帶來更大的業務價值。真正發揮當年 GE 提出的 "1%" 的威力。
但是 " 客戶價值 " 越來越難以量化。各個 " 工業互聯網平臺 " 企業也都忙著融資和 IPO,很少有沉下來在某一個行業深鉆,形成行業 know-how 的。除了某些行業本身孵化出來的平臺,其它的公司在 " 摸著石頭過河 " 的過程中發現水很深,自己很難做。
于是便有了 " 賦能合作伙伴 " 一說,但是平臺的開放性和應用使能性不足,合作伙伴還不如自己搭一個 " 平臺 ",導致現在是個公司就想 " 酌量 " 平臺。
第四," 私有化部署 " 已經不需要爭論。從 2019 年 Gartner 第一次把 "Onpremise" 的部署方式作為魔力象限的考量因素之一后,我想 " 私有化部署 " 就不需要再爭論了,這已經成為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的一個必選項。
毫無疑問,從供應商的角度出發," 公有云 " 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誰都想 " 躺著賺錢 "。但是在中國市場,就是有很多 " 任性的有錢人 "。我記得有人形象的把 " 公有云 " 比作把錢存在銀行," 私有化部署 " 比作把錢放在家里。
如果按照最早規劃的 " 互聯—可視化—價值化—模式創新 " 這幾個工業互聯網發展階段來看,我們已經進入到第三階段,并逐步向第四階段過渡。中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從概念越來越落地和深入。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設備連接已經基本不再是工業互聯網的難題。工業現場的通信協議雖然五花八門,但是因為有邊緣設備的加持,所以各種工業總線通信協議不再是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題。況且各個主流 PLC 廠家也有強烈的意愿進入到這個市場,所以未來設備互聯會更加便捷和高效。比如西門子新一代 S7-1200 和 S7-1500 處理器已經集成 OPC UA 及 MQTT 通信協議。但是如何 " 多快好省 " 的上云上平臺,以及 " 三啞 " 設備如何上云上平臺還需要時間去完善。
第二,設備的遠程監控已經得到解決。我還記得 2010~2015 年期間,很多客戶已愿意花高成本去解決遠程監視的問題。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及云計算的發展,可以獲得固定的 IP 地址,不僅進行遠程監視,有些平臺還支持遠程控制,解決了 " 無人值守 " 等工業場景對物聯網的基本訴求。
第三,工業互聯網在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落地。除了圍繞設備的遠程監控、設備管理、設備后市場服務、能耗管理等應用場景,還在工藝參數優化、生產計劃排產等場景中逐步落地。大部分供應商逐漸都有了自己的產品,雖然還都苦于 " 做項目 ",但至少可以通過自己的 " 平臺 " 或 " 工具 " 去交付,而不是從 0 開始寫代碼,具備了一定的復制性。
02 工業互聯網,制造環節是主陣地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4.45萬億元。在應用層面,不少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實時連接工業設備和產品,“5G+工業互聯網”已深入制造業各個環節。
3年前,如果進入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4萬平方米的廠房,將看到800多個工人爬上爬下、油污滿身,一個月可以生產150臺樁機。如今,工人只需輕點屏幕,就可指揮機器人包攬大部分的臟活、累活、重活,小到一塊鋼板的分揀,大到10多噸桅桿的裝配,全部由機器人自動完成。“脫胎換骨”的工廠生產節奏大幅加快,月產能達到300臺樁機。
在一汽紅旗繁榮工廠,當IoT平臺把兩萬多臺設備在線連接之后,全生產流程就形成了數字孿生,可以更精準地控制焊接、涂裝、漆膜等關鍵環節的準確率,為全局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礎。
這些工廠場景的變化,都是工業互聯網賦能制造業的體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指出,從現在國內外實踐的情況,制造環節仍然是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的主陣地,并且主要在向核心的生產過程滲透。
我國的制造業企業有300多萬家,其中有40多萬家是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顯示,截至2022年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74.7%。
但是,對于數量更龐大的中小企業來說,實現數字化的難度相對更高。
目前,在很多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上云、上平臺的方式是中小企業低成本信息化的數字化工具。余曉暉指出:“中小企業的數字化不只是上云,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變革,很重要的一點是如何把廣大的中小企業融入到整體社會化的生產網絡中,通過工業互聯網或者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產業資源云端的調度和配置優化,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的關鍵要素,例如訂單、資金、供應鏈等。”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調查數據顯示,工業互聯網在中小企業應用普及率近年來持續走高,近兩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83%的企業表示應用工業互聯網后生產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03 由點到面,生態不斷壯大
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呈現出由點到面、融合應用快速發展壯大的特點,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已從龍頭企業內部拓展到產業鏈上下游,應用范圍已從個別行業向鋼鐵、機械、電力、交通、能源等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加速滲透,從研產供銷服務各環節單點應用,向全環節全流程綜合集成應用和多領域系統創新延伸,正在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格局。
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數據,目前我國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超過150個,服務企業超160萬家。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和參與主體快速壯大,工業數字化裝備、工業互聯自動化、安全與工業軟件等核心產業規模年均增速超20%,工業互聯網生態正加速形成。
從工業物聯到工業互聯、再到產業互聯的發展,需要多方參與生態建設。
目前西門子、SAP等工業基礎軟硬件企業不斷深化數字業務集成,打造強強聯合的生態化服務體系。特別是近年來,企業巨頭并購工業軟件公司數量顯著增加,進一步推動平臺生態重構。
浪潮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龐松濤認為,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不僅僅是只限于一個工廠內部的應用,它是通過數據流動,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保證生產要素的集散,通過工業互聯網可以快速、高效地發現供應鏈節點的動態,同時工業互聯網帶來的平臺作用,也保證了資源的整合,使整個產業生產能力、智能化水平提高,帶動相關產業各種服務形態的出現。
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未來越來越多的工業互聯網應用將由生產線的工人來開發,進一步加速創新,繁榮應用生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首先從工廠設備開始,AIoT技術的應用可以把工廠的普通設備變成數字化設備,讓這臺設備能夠被數據化、在線化;其次,在產線和車間內實現互聯,通過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最終,在工業互聯基礎上,聯通產業鏈上下游,讓市場變化與生產要素精準匹配,提升產業鏈協同效率、重塑產業生態。
04 格局與趨勢
關于 " 中國工業互聯網 " 市場,至今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壟斷型企業,但是初步的競爭格局己經形成。
第一,"To B, Or to P" 不再是一個問題。我記得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大家經常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模式是 B2P2B 還是 B2B 進行爭論,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 在悠長歲月中的晨昏,想啊想出神 "。
但現在市場上除了云計算玩家,如阿里、華為、騰訊、AWS、微軟等成了 B2P2B 的平臺,賦能了合作伙伴和開發者,其它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都是 B2B 模式的,即使形成了生態伙伴,也還是組團忽悠在搞客戶。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平臺的設計就不是面向開發者的,是面向最終用戶的,所以導致平臺的開放性和應用使能性不足。
第二,在 B2B 模式的玩家中,成長起來的公司都是有著應用場景的公司。物聯網也好,AI 也好,人工智能也罷。都是技術,技術只有很好的和應用場景結合,才能結出果實。反觀 2020 年營業收入超 3 億(數據來源:IDC)的企業均有集團型訂單且掌握某個行業或者領域的應用場景,如: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卡奧斯、樹根、徐工。
2023年,工業互聯網將向兩個方向演進。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將與5G、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加速融合,不斷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構建起人、機、物、系統的全面連接生態;另一方面,平臺企業將通過“技術+產品+平臺”的開放融合生態,強化應用推廣能力,不僅打造輕量級、低成本的云化產品及服務,同時讓應用企業基于平臺開放的架構,借助低代碼的開發方式,實現工業機理、模型算法以及創新能力的輸出,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集成協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踔厲中國式現代化,工業互聯網大有可為。天信工業互聯網平臺做為國家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在工業互聯網推進產業升級的大機遇下,將從以下幾點發力:
1. 工業互聯網AI邁向標準化通用化
隨著AI技術在工業各領域、環節、產品中的深度融合,更多AI算法將沉淀在平臺,實現標準化、通用化,天信工業互聯網重點在模型+算法技術方向發力,將從以BI分析為主的輔助決策,向著以BI+AI為依托的智能決策演進,從企業用戶內部的單點式應用走向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數據價值發現,圍繞更大尺度范圍內的產業鏈數據,為企業提供供應鏈優化、物流調度優化、市場銷售預測等方面的決策輔助支撐。
2. 海量工業數據匯聚成勢、工業數據智能迎來規模應用
天信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海量工業數據,通過數智化技術的融合應用創造業務價值。目前,眾多行業海量的工業數據價值通過工業數據智能技術逐漸被挖掘,在“設備預測性維護”、“運行優化”、“質量尋優”、“能耗優化”等領域得到了應用,應用效果和價值得到了行業用戶的認可。2023年,在技術日趨成熟和內需逐漸釋放的雙重條件催化下,工業數據智能將在更多的工業場景,實現大規模的應用落地,天信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持續增大研發投入,研發出滿足企業用戶需求的智能化應用。
鄭州博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科技類物聯網開發軟硬件定制化方案服務商、也是中原地區領先的物聯網終端設備解決方案提供商。致力共享換電柜、智能充電樁、共享洗車機、物聯網軟硬件等服務平臺的方案開發與運維。總部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已取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證書。經過10多年的業務開拓,公司已經形成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業務遍布全國的經營格局。
信息保護中 請放心填寫
* 為了您的權益,您的一切信息將被嚴格保密